紡織工程系所屬的紡織工程學科系教育部的重點學科,上海市教委的重點學科,也是教育部在我校“ 211 ”工程建設的主體學科。紡織工程學科主要涉及纖維及纖維集合體的加工與制備以及性能。紡織工程系目前承擔紡織機電一體化及紡織與面料兩個方向的本科教學工作。
紡織系現有教授/研究員9 人,副教授 12 人及講師3人,博士學位獲得者 18人。其中曾獲海外及港澳台高校博士學位的教師占比30%及以上,擁有海外留學經曆的教師占比65%。主要研究先進紡織加工技術、設備、紡織新原料和高附加值的紡織品等,研究方向包括:(1)智能紡紗及織造:纖維與纖維集合體運動學與動力學,紡織加工與産品的智能檢測與控制,天然纖維資源的利用,化學生物技術在紡織隻的應用,聚合物擠壓法非織造過程的解析研究; (2)功能紡織材料及制品:高性能合成漿料,以天然高聚物為原料的高吸濕材料,農用可生物降解材料,功能防護等紡織結構複合材料,高性能纖維的紡織成型和熱塑性複合材料的制備;(3)智能紡織材料及制品:具有能量轉換與存儲、傳感、電路等功能的電子類紡織材料及制品。近年來紡織系先後承擔了國家攻關項目 4 項,國家和省部級項目 20 餘項(含國家“ 863 ”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技術創新項目項,國家教委博士點科研基金項目,省部級縱向科研項目項以及國際合作項目等),共獲得國家、省、部級一、二、三等的發明獎、科技成果獎 10 餘項,教學類獎有國家和省部優秀教材和科技圖書獎、優秀教學成果獎等近 10 項。
發展曆史:五十年代,纖維與纖維制品主要用于服用産品,學科的内涵局限于纖維機械工藝學。随着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新的纖維資源被不斷開發利用,各種高性能和功能性化學纖維不斷問世,新的纖維制品加工方法不斷出現,纖維制品加工設備日益自動化、智能化,纖維制品應用領域尤其是在重要産業部門應用的不斷拓寬,纖維制品與人體工程,環境保護及社會文化的關系日益密切,從而使紡織工程學科内涵大為擴展,與其它一級學科的交叉滲透也大為加強,新的學科生長點正在不斷形成和發展。
當前規劃:紡織工程專業涉及紡織類産品的設計和制造技術、制造裝備以及質量控制等要素及其相互關系。以纖維的化學結構、聚集态結構和形态結構,纖維的化學、物理性質,纖維集合體的幾何結構及動力學行為等知識為基礎,面向纖維與纖維集合體由原材料狀态向制品狀态轉換的設計和制造過程,注重制造過程的高效化、精密化、智能化和纖維制品的高性能、功能化和智能化。緻力于培養具有跨界意識的紡織複合型人才。
(1)智能紡織方向:數字化智能化紡紗織造(機織)的原理、工藝設計及在線檢測,實現紡紗織造工藝技術參數的在線輸入及調試、各生産工序數據信息的實時追溯、産品質量的在線實時檢測輸出及警示、以及生産設備的遠程通訊。授涵蓋紡紗、機織、機械、信息科學、計算機等智能紡織制造裝備軟硬件系統的知識。
(2)先進紡織品方向:時裝及室内裝飾類紡織面料及産品的設計與開發,具有特殊功能性的紡織面料及産品的設計與開發,具有傳感、電池、電路等功能的電子類紡織品的研究開發。教授内容涵蓋:紡織、藝術、數學、物理、化學、高分子材料、納米材料及半導體等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