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曆史

(一)研究概況

        紡織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它的發展往往是實踐推動理論、而理論又帶動學科的發展。紡織學科的科學研究,脫離不了傳統的紡織技術創新與理論探讨,同時推陳出新,創造不少的新産品、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及新的管理方法與體系。

        紡織科學研究又往往随我國經濟建設及政策動向而有序的發展。在紡織系的科研方向大緻可以有如下幾個階段:

1、建校初期(1951~1957)

        由于創校伊始,科研偏向于對傳統紡織技術的研究。當時紡織系研究側重于牽伸及超大牽伸的研究,着重于提高牽伸倍數。織造方向偏重于織造參數、紗線張力(準備及織機)、布面質量、布機車速的提高。

2、大躍進和困難時期(1958~1966)

        紡織科研在質量、數量均有明顯提高。它反映在如下一些方面:

    靜電紡紗、氣流紡紗、野生纖維的紡織及品種的改進、織造理論的研究、軍工項目等。

3、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7)

        由于教學停課,全校工作處于混亂和停頓狀态。僅有少數軍工項目由校組織專職隊伍進行。當時紡織系僅有防輻射熱層項目和靜電紡紗項目仍在進行中。

4、撥亂反正後(1978~1999)

        紡織系工作恢複正常,并且不斷進行創新研究。如

    靜電紡紗、氣流紡紗、噴氣織機、過濾嘴、非織造布等。

5、新世紀階段(2000~至今)

        緊密紡技術、生物醫用紡織材料、紡織結構複合材料;

    學院的整個科學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

          (1) 纖維材料性能與測試儀器;

          (2) 紡織機械設備與工藝理論;

          (3) 新纖維與新産品開發。

(二) 研究工作曆史

        自1954年開始402永利由嚴灏景和張文赓牽頭承接紡織部下達“超大牽伸”研究任務,後連續開展“三羅拉大牽伸裝置與工藝理論研究”、“國産棉、毛纖維物理性質的研究”,并在1957年由紡織工業部列入國家計劃。1958年3月,學校制定了科研規劃綱要,綱要确定牽伸工藝理論研究、纖維力學與物理機械性質研究為科研重點,在大搞技術革新的群衆運動中,湧現出氣流紡紗、靜電紡紗、噴氣織機等重大課題,同時在産學研三結合條件下,對精梳機的研制、超聲波的應用、渦流紡紗等進行研究。1958年首先開始《轉杯紡紗設備與工藝理論》的研究,同時與上棉十四廠、上棉三十一廠、上海紡織科學研究院等30多個單位開展大協作,共同研制AN 9-76型轉杯紡紗機,後于1978投入工業化中試生産,成紗質量與紗線斷頭率達到部頒指标并獲1980年紡織部科技成果一等獎。

永利從1960年起,走廠校結合道路,教師還參與上棉二廠技術改造、上海國營一紡機從A201到A202直至FA251A等精梳機的研制。

        從1960年開始,由于超大牽伸的成紗質量存在中長片段不勻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研究重點轉向《50倍三羅拉雙皮圈大牽伸裝置的理論與實踐》,重點對牽伸力、摩擦力界、後區工藝參數的合理配置、以及如何提高前區牽伸倍數等方面進行較詳盡研究,結論得出在保持較小後牽伸的前提下,提高前區牽伸是提高總牽伸的有效途徑,并提出提高前區牽伸能力的三大技術措施獲得成功,對我國三羅拉雙皮圈大牽伸裝置的發展有重大指導意義。

1963~1964年對牽伸工藝理論中的幾項平穩随機函數問題作了研究,取得突破性成績。

        毛紡教研室1974年成功研制分梳機一台,改造一紡機制造的化纖并條機BR221、BR231,把變換齒輪優化設計科研成果運用到B583型毛精紡細紗機上,增添牽伸變換排擋機構,牽伸變換齒輪優化設計方法後來在二紡機推廣應用到棉紡、麻紡、絹紡等各種細紗機上。

        1977年紡織部組織全國轉杯紡紗機研制大協作,紡織系負責《轉杯紡工藝理論、設備與産品》的研究任務。研究組先後共完成紡紗器最佳工藝參數的優化;轉杯紡紗器三大件系列化;轉杯紡高速工藝與斷頭機理;紡紗器主要部件規格與磨損以及轉杯紡非棉産品的開發等。其中高速工藝斷頭機理獲1982年上海市科技成果二等獎。共發表論文50多篇,出版《轉杯紡紗》專著一冊,對我國轉杯紡紗技術的進步有一定促進作用。

同時研究工作還有針織圓桶布、多向織機、立體多向織物、織布工場研制的燒蝕性碳布等一系列在當時處于先進地位的課題。

        “撥亂反正”後,科研項目從原先單一的紡織部下達轉變成為國家計委、科委、發改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各省部市多渠道下達,項目形式也由原先的指令性下達轉變為項目競标形式。研究内容包括各種紡織儀器、紡紗機械、織造機械、針織機械、新型纖維材料、新型紡紗和織造技術。

        機織教研室在新型織機的研究工作上,消化吸收進口各種無梭織機,同時在國産織機開發上吸收進口設備優點,改進和研制國産新型織機,如SGA7101-190噴氣織機。特别對四色緯噴氣織機的研制成功,比傳統色織機速度提高了3.3倍,曾獲1977年上海市科技成果獎和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同時對軍工部門下達的三向織機以及航天部門的多維編織機主要機構進行了研制,先後完成了兩台三向織機樣機和多維編織機的研制任務,為複合材料骨架的織造提供依據。研制的小樣片紗漿紗機,已成為我國紡織院校實驗室必備的設備。

        織部的漿料開發是紡織科技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在MVAC漿料的合成與應用,木薯綜合利用,變性澱粉、接枝澱粉等研究工作中都利用内外協作,縱橫向協作,取得顯著成果,對生産實踐有一定指導意義,并得到各種獎勵。

        對天然纖維的結構性能研究、紗線的改性和變形研究也有較大規模的開展,并擴展到新型服裝面料,比如應用于駐港部隊軍服面料。

        在1990年以後,把紡織研究上升到基礎科學研究高度,從1994年嚴灏景開始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起至2006年,402永利共計承擔7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研究内容包括纖維成型、纖維形态和力學性質、紡織複合材料性質和設計等,并進一步擴展到國家863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項目。

 


返回原圖
/

Baidu
sogou